导航菜单
首页 >  威海2024一模划线  > 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共120分,其中5分为卷面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上交将答题卡。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5.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指定区域外的答案无效。学校举行“书香满校园 阅读促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跟随小方和小圆一起参与其中吧!活动一:阅读·夯基础知识 (9分)1.下列加点词语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繁衍 (yǎn)底蕴(yùn) 斡旋(wò) 鳞次栉(zhì) 比B.惊惶(huáng) 虹霓(ní)羁绊 (bàn) 强词夺理(qiǎng)C.祷告(dǎo)坍塌(tān)翘首(qiào) 形消骨立(xiāo)D.婆娑(suō)诬蔑(miè)亵渎(xiè)矫揉造作(jiǎo)2.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这本大部头著作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B.阅读时要善于见微知著,一斑窥豹,把握全局。C.小方学习意识很强,总能在环境中见异思迁,适当调整自己的读书方法。D.在班级分享阅读感悟时,小方的发言视角独特,分析入木三分,得到了大家的赞许。3.阅读文字,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2分)①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②阅读也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③阅读不仅仅是看书识字,更是对文字的深度理解和处理。④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和心理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A.第①划线句没有语病,句子主干是“阅读是活动”。B.第②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C.第③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D.加点短语“看书识字”“深度理解”“汲取知识”的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与《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学弈》《富贵不能》出自此书。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C.《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作者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均出自此书。D.《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活动二:悦读·品宋韵文化 (42分)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的重要文化标识。它体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化符号,而是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更是根植于其中的精神骨髓。宋韵文化中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放眼天下的远大情怀,典雅敦厚的生活美学等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一)感受宋词气韵宋词,文学殿堂里的一朵奇葩。词意精致,思想深远,韵味无穷。5.小方同学在笔记上整理了一部分学过的宋词,请帮他补充完整。 (8分)读宋人之词,从中能感受到诗词所传递的气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1) , (2)”中可感受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读苏轼的《定风波》,从“(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可体会看淡人生起落的超凡脱俗;读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从“(4),(5)”中品味出看破世情,不满现实的悲愤;读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从“无可奈何花落去, (6)”中体味作者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的情感;读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从“(7) ”中感受词人借助拟人手法,表达的亡国之痛和爱国之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从“(8),只有香如故”中领悟士大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气节。(二)理解宋韵价值宋韵文化,以其独特之价值,回响于历史的天空。6.请选择填入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语句,帮助小圆同学理解宋韵文化的目的与价值。() (2分)研究宋韵文化的目的,在于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来自历史的视角和启迪。宋代曾 ,这有利于强化华夏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宋代承汉唐世界精神,支持对外交流,融入外部世界,吸取其他文明优秀元素,这;宋代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推动宋代社会不断发展,这 ;宋代曾对思想塑造、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都做出奠基、引领的重要贡献,这 ;宋代曾在特殊困境时期, ,这有利于激发随境遇而创造、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作为。①有利于培育多元包容、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和世界眼光②丰富并深化了宋、辽、夏、金多元一体格局的灿烂文化③激发异于常态的创造力④有利于激励人文学者参与社会建设,推动思想文化创新⑤有利于我们尊重专业知识,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⑤④③ C.②⑤①④③D.②④⑤①③(三)展示宋韵文化“悦读”活动火热进行中,班级准备制作一期展板参加学校的宋韵文化展示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展板一:推荐“宋韵书单”1 《宋朝简史》 6 《国家图书馆善本图录》 11 《重返宋词现场》2 《两宋王朝史》 7 《北宋的十一张面孔》 12 《水浒寻宋》3 《宋画全集》 8 《大宋之变1063-1086》 13 《遇见宋版书》4 《东京梦华录》 9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14 《宋徽宗书画精品》5 《南宋皇城记忆》 10 《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 15 《宋代登科总录》7.有人认为“宋韵书单”选书过于专业化,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你是否同意 结合表格内容和学习生活经验说说你的看法。 (3分)展板二:领略科技魅力一般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四大发明,三出于宋。让我们走进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了解活字印刷这一开创性发明。阅读下文, 完成8~11题。(8分)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开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A.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蒙乃始就学B.① 则极为神速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C.①有奇字素无备者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D.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2分)A.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B.①乃密布字印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①更互用之,瞬息可就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①不用,则以纸帖之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10.翻译句子 (2分)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11.活板到底“活”在哪里 统观全文,在空白处补全内容。(2分)活 (1)字印活 “每字为一印” 取用灵活(2)排版活 “密布字印” 随时排用(3) _____ “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 统筹用版, 提高效率(4) _____ “每一字皆有数印” 一版中多次出现时使用(5) _____ “木格贮之” 放入不同木格, 灵活取用(6) _____ 奇字“旋刻之” 随时可以增补(7)拆版活 用讫再火令药熔 灵活拆版,重复使用展板三:感受繁华盛况闻名天下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帝都汴京城的繁华盛况,不由得让我们感慨千年前中华帝国的领先。 《东京梦华录》一书则让我们从熟悉的人间烟火中一瞥当时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阅读下文, 完成12~14题。 (8分)东京梦华录 (节选)〔宋〕孟元老①◎酒楼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②。◎七夕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靡喝乐③。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艳。◎民俗加之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④酒食檐⑤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动使⑥、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注释】①孟元老:北宋东京开封府 (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开封府仪曹,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撰成《东京梦华录》。②第一层下视禁中:第一层即丰乐楼的最高层。禁中即皇宫。③磨喝乐:宋代儿童玩具人偶。④陪:同“赔”, 赔偿, 偿还。⑤檐(dàn) : 同“担”, 承担。⑥动使: 各种日用器具。12.语言特色:作者以不加文饰的语言记录旧都的风土人情。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2分)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效颦”原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在这个句子中, “效颦”是否含有贬义色彩 请简要分析)13.内容丰富:为展现大宋都城的繁华盛况,小方同学准备用以上《东京梦华录》的节选内容制作展板,你认为节选的材料能否表现出北宋东京的“繁华” 结合“酒楼”或“七夕”的内容进行分析。 (2分)14.参照阅读:小圆同学发现,同是写北宋末年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 《水浒传》和《东京梦华录》可以参照阅读。请从以下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写出探究结果,作为展板内容。 (4分)角度一:酒楼里的水浒故事与酒楼上的东京盛况角度二: 《水浒传》的“侠义精神”与《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展板四:探访风华人物苏轼,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一个难以攻破的精神堡垒;一个在地狱里也能活出天堂滋味的精灵。班级决定选择苏轼作为风华人物展示对象,为此开设了人物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阅读下文, 完成15~18题。 (13分)苏轼向南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的椰子树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 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 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筹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 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

相关推荐: